《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二章,讲的是中国哲学的背景。也就是中国哲学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的,又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中国哲学的背景对中国哲学有什么影响?
(一)中国哲学的背景
01地理背景
汉语词典里有一个词语:四海。武侠剧里经常听到“四海之内皆兄弟”“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都知道意思,也经常会用。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叫“四海”?为什么我们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叫“四海之内”?
本书给我们做了一个解释:因为中国是内陆国家。海几乎都是在边缘之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几乎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所以这可能就造成了一个错觉,古时的人们认为,我们的国家就是被海包围的。所以,才有了“四海”之说。
02经济背景
汉语里有两个字,“本”和“末”,本意是指树根和树梢。但在中国哲学世界里,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因为中国是内陆国家,决定了其生活的方式是以农业为主。商业涉及到交换,但在可以交换之前,必须要先生产。所以,自然而然,农业就是“本”,商业就是“末”。所以这也决定了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
在古汉语里,还有一个词,叫“上农”。这个词出自《吕氏春秋》里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对比了“农”和“商”的两种生活方式。“农”很朴实、纯真,他们财物复杂,因为基本是土地,几乎没法移动,所以当国家有难时,他们不会轻易弃家而逃;而“商”不同,他们狡黠、自私,他们的财务主要是钱,很容易转运,所以国家有难时,他们总是早早逃跑。这篇文章由此断言,“农”比“商”高尚,“上农”由此而来。
03制度背景
因为中国人以“农”为生,即以“土地“为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所以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几乎就一直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后世的子孙也继续生活在这个地方。几代人生活在一起,渐渐地,就形成了家族。这无疑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社会制度。中国传统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都是家族关系。
由于家族制度,渐渐发展起来祖先崇拜。居住在某个地方的一个家族,所崇拜的祖先通常就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定居在此的人。渐渐,又发展出纪念每一个祖先,也就发展出了祠堂。直到现代社会,祠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仍随处可见。
(二)中国哲学背景的影响
01物极必反
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主要的工作是农业,而农业是很受自然影响的,所以我们为了更好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对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注意。
《易经》中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昃(zè,太阳西斜),月盈则食(被吃掉,即“亏”,“损”);《老子》也说,“反者道之动”,是说循环往复的变化是道的变化,任何变化都不是唯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的;老子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们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克服种种困难,贡献很大。我们相信这个理论,所以能在繁荣昌盛时保持谨慎,在极其危险时也饱含希望。因为我们都明白:就像自然法则一样,物极必反。
这个理论也为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因为任何事情做得太过一定会适得其反,所以,不如保持中立。
02对待自然的态度
因为中国的农业关系,我们需要时时与自然打交道,所以我们对自然是很有感情的。我们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谴责人为地破坏自然。《列子》中就有一个故事:宋国国君要求一位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三年后,雕成的叶子挂到树上,谁也分辨不出哪一片是假叶子。国君非常高兴。但是列子听到后,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如果天地间的生物,都靠人为来创造叶子,那有叶子的物体就少了!以此谴责这种行为。
道家的人认为,圣人的最高修养,最高成就就是与整个自然宇宙同一,也是基于热爱自然的这个思想趋势。
由古至今,中国哲学对待自然界的态度都是要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虽然后来的中国历经各种变迁,早已不是曾经的纯农业社会,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依然没变。甚至与科学相结合,时至今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在全球都更高了。
举报/反馈

月季呀

936获赞 260粉丝
历史,八卦故事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