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被江中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江边百姓家家户户用面团或粽子投于江中,助其尸体脱困。
从传说中可以得知粽子的来历要早于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用吃粽子来表达对屈原的思念。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挂菖蒲、挂蒿草、挂艾草、喝雄黄酒等活动。
驱毒避邪,虽然有传统的巫文化在里面,但也不无一定的道理。这几种植物都可以驱除蚊虫蛇蝎等害虫,雄黄酒更是蛇蝎的克星。五月为盛夏,平时隐匿在阴暗处的害虫,此时借助天气之便到地面上活动,难免会伤到人畜。辛勤的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找出了这种克制毒物的方法,继而世代传承下来。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呈四角形煮熟,既为广东咸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南北朝时期粽子的原料增多,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繁多。此时的粽子制作比较精细,慢慢也成了极为常见的食品,常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宋时期粽子的制作注重于粽子原料的精致与外形的精美。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原料已从菰叶演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此时粽子的原料中又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大众化粽子从食材上也沿袭了古人的智慧,商场上常年有售。结合现在食品加工技术进行真空包装,保质期较长,买回家随意加热一下即可食用。包装盒制作精美,已是常见的地方特产和送礼佳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午节已正式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不仅有利于民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有利于扩大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