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很大原因是,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因此,具有需要与他人在起的渴求以及愿望。人们希望通过交际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之为交际心理的“亲和动机”,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最主要的动机。从心理学上来讲,亲和动机是指争取在社会基础上与人交往的驱动力。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于1959年假定,高度恐惧的个体比低度恐惧的个体有更强的亲和动机。
在开往学校的列车上,上官雪灵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朋友相伴,不过上官雪灵并不孤独。因为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后,她很快和坐在对面的男孩葛晓天聊上了。葛晓天同上官雪灵一样,是某高校的在读学生。在交谈中,上官雪灵知道葛晓天也喜欢文学,还曾在某家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于是他们找到了共同话题,愉快地聊开了。而在11个小时之后,当上官雪灵要下车的时候,葛晓天帮她把行李拎下车,并与上官雪灵交换了电话号码。
心理学认为,在人们的交际中,亲和动机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求生动机、安全动机、对比动机、归属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而这些主要源于需要的多层次以及多结构性。上面的例子中的上官雪灵在列车上与陌生人交往就体现了一种亲和动机,特别是当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通过这种交往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获取认同感。在这种动机的诱导下,上官雪灵摒弃了孤独,因而也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
关于亲和动机的理论问题,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以下的阐述有心理学家这样认为,亲和动机是出自人的本能。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正是这种本能作用,才有了人与人的接近,也才能组成家庭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则把人的竞争求食、驱逐、求偶、好奇、合群等18种行为归结为人的本能,他指出其中人类的合群倾向促使人的亲和动机产生。
不过,也有的学者这样认为,亲和动机是生存的需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相互亲近主要是为了生存。我们们认为,求生虽不是亲和动机产生的唯一条件,然而它却是重要条件之一,至少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特别是在人类发展之初,人们相互亲近,以联合的形式进行斗争,以求得生存的条件和权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生存问题解决以后,为了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亲和动机为了社会交换的需要。著名的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酬赏,包括物质上的报酬以及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活动,这些是亲和动机产生的原因。在一些心理学家眼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付出,同时也需要索取,这就必须进行金钱、时间以及劳动等方面的交换,以此来维持相互的亲和关系,其实,这是较高层次的亲和动机,与生存论也没有相悖之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阐述只是着眼于宏观现象,实际上人类的亲和动机是一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衍生动机,它涉及各个方面的需要。总之,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前进与发展的。从社会学上来讲,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团结和进步,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宽容大度,互相影响又相互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力量。
从人际上看,亲和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亲和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到温暖、安全、有信心;当亲和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无助、孤独、焦虑和恐惧。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中国当代大学生中59%主张广交朋友,具有一般交友意识的也占有较大的比例,相比之下,也仅仅只有3.3%的大学生对交不交朋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珍惜友谊、与人亲近是主流。然而他们的亲和动机各不相同,有以吃喝玩乐为目的,也有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有以“走后门”作为标准,而总的趋势还是以人缘型为标准,重视个人品质修养的。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端正动机,真正把亲和动机作为求、建立以及发展友谊的动力,那么就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力量以及勇气,发挥亲和动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