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劝学”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个优秀的传统。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篇》,天下知闻,该篇有关学习对于文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的论述,可以说“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不过,这只是大体而言,而千姿百态的人类历史却总有例外。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些天赋异禀的人物,不学而有术,似乎没怎么经历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却依然能立下盖世功勋。
只活了三十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史载项羽小时候,叔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拿起书本就犯困,不愿学;项梁又教他学剑,他开始还有点兴致,兴头一过,又不愿意学。项梁很生气,项羽却不以为然:“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囫囵吞枣学了个大概,依然不愿深加研究,侄儿禀性如此,项梁也无可如何。
当然,项羽的故事并不足为一般人取法。西汉时期,名满天下的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一位不喜读书的主,这可急坏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打算亲自教给他孙吴兵法,但是霍去病却不领情:战争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何必尽学古代兵法
倒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大帝,成功地演绎了一段“劝学”的佳话。史载东吴名将吕蒙原本也不耐烦读书,孙权很不乐意手下重臣没文化,于是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多,没时间读书。孙权很不高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不得已,为了顺遂老大的心意,只好刻苦攻读,最终竟将月下读《春秋》的关二哥斩于马下。
不过,说到劝臣子读书,最热衷于干此类事的还是当首推大宋朝的皇帝。
大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屡次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说:卿家要多读书,不要丢我面子。而赵普在赵老大的耳提面命之下,也渐渐由早年的“寡学术”,转变为“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为了劝天下臣民读书,更是赤膊上阵。他的《劝学诗》至今依然名闻天下。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文句虽然糙了点,境界虽然低了点,却很受寒窗苦逼学子待见。
何以古往今来那么多皇帝热衷于劝天下臣民读书?依不学看来,第一个原因或许可称之“文化的惯性”;第二个原因呢,则与下面一个故事有关。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午门城楼上,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忍不住得意忘形: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大宋朝的那些读书人》02)
举报/反馈

史聃

6144获赞 1387粉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