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三个思维模型:
一、批判性思维
二、给思想洗澡
三、不可知论
“认知边界”:
不是经验知识结构的边界,
而是思维结构铸就的边界。
Bad news,人类既有的思维模型构成了生活的边界。
good news,人类文明每一次进步,都源于逻辑变革。
经济:
1. 《创新者的窘境》-价值网
2.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曲线
科学:
1. “不可通约性”-范式
2. “科学革命”-第二曲线
人生:不破不立
边界由思维模型所定义,突破边界的钥匙也在思维模型。
有什么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
能否突破思维遮蔽性和认知边界?
一、批判性思维:
掘地蜂效应(人人都是掘地蜂)
一个大脑,两种心智:
系统1——直觉(基因决定)
系统2——理性(思维决定)
人人都是掘地蜂:
99%行为——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跟着感觉走”。
1%理性——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自圆其说”。
解决了几十万年前人类在狩猎阶段所面临问题的机制——《进化心里学》戴维.巴斯
决策机制的第一要求是快速决策。按照内置的心智模式自动决策速度最快。
系统1内置在基因中,可以快速且自动地启动。
婴儿刚出生几天就能分辨不同的面部表情,六个月就能识别不同的人脸。
基因是决策者,大脑则是执行者——《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But,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根本来不及基因突变,所以坏消息是:人类基因中没有理性模式
幸运的是,
旧石器时代的智人学会了利用石头工具
轴心时代的新人类学会了一种理性工具
7万年前,认知革命,“虚构故事的能力”。
认知革命开启了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路,而不再停留于“基因进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上。——《人类简史》
大师们称他为:心智程序;思维定式;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决定论”:
我们以为自己有一个理性的决策,其实99%的决策是由既定的思维模型决定的。
我们以为是“我”在做决策,其实是我的“思维模型”在做决策。
But,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心智模式都是“好”的吗?
一个更恐怖的问题:你控制的你的心智模式,还是你的心智模式控制你?
换个说法:基因为我们服务,还是我们为基因服务?——《自私的基因》
流行的说法:基因存在是为我们服务的,用以制造我们的副本。
恰恰相反,我们存在是为基因服务的,帮助基因制造它们的副本。
人类(以及所有的生物),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而已。
性、荷尔蒙、爱情、婚姻?只是基因繁殖的动力而已。
模因:人类独有的第二类复制子,即文化基因。
都是模因:逻辑模型;认知模型;思维模型;心智模式;思维定式;心智程序
生物进化基于基因的复制;
文化演化基于模因的传播。
生物是基因的载体,生物进化不是为了生物的利益,而只是为了基因的复制和遗传。
同理,人类是模因的宿主,模因不是为了人类宿主利益,而只是为了自己的传播和流传。
两个洞见:
你的信念是独立于你的存在。
你的信念和你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缺少正确的心智模式
被污染的心智模式
被污染的心智模式所导致的理性障碍更严重。
怎么办?若想过上明智的生活,我们必须评估自己的心智模式。
模因清洗工具:
批判性思维:“像思维的教练一样对思维展开批判”。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工具:
哲学:逻辑三洽
科学:可证伪性
批判性思维工具之一:逻辑三洽
纯逻辑是把感知通道打通到极致的思维状态,是逃脱形而上学禁闭的唯一办法
疑问:如果没有真理,我们何处落脚?
没有“真理”,只有“正确”。
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自洽、他洽、续洽
逻辑三洽:
逻辑自洽:逻辑体系周全圆融,事实和逻辑相符。
逻辑他洽:足以贯通所不能否证的其他逻辑。
逻辑续洽:与新的经验或信息相容。
(自洽是和自身的逻辑证据不发生矛盾。他洽是和其他好的思维模型不发生矛盾。而续洽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事物不发生矛盾)
一切科学,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系统。——爱因斯坦
逻辑三冾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大部分日常信念无法通过这个检测。
能够通过“逻辑三冾”检验的理论:
熵增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自然选择、递弱代偿
比如,我们可以信赖自然选择进化论,如果推翻它,与之相关的生物学所有内容都被推翻。
问题:随着科学进步,正确度越高还是越低?
通常认为,随着科学进步,随着信息量知识量的增加,人类将越来越趋近于客观本真和绝对真理。但信息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正确度上扬,反而只能是反比例关系。
任何新知识、新学说的稳定度越来越柔,“正确度”越来越差,知识更新速率越来越快。
没有绝对真理,只有暂时正确。
刻意练习之前:无论自己多么喜欢或讨厌一个观点,先检验它背后的逻辑。
一个观点,即使再多的人相信,再权威的人相信,但如果它不符合逻辑三冾的标准,你也必须质疑之。
一个人蠢往往不是蠢在论点,而是蠢在论据。——六神磊磊
先一边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三冾是检验正确的唯一标准。
没有基本的哲学和科学思脉,“第一性原理”纯属扯淡。
批判性思维工具之二:可证伪性
检验模因的4条标准:
避免安装对载体本身有害的模因。
力争只安装反映世界真实面目的信念模因。
力争只安装不排斥其他可能性的欲望模因。
一定要避开那些抵制评估的模因。
————————《机器人叛乱》基思.斯坦诺维奇
最有害的模因,就是明目张胆地抵制批评的模因;“不要质疑我,否则坏事就会发生。”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令宿主丧失了对其进行评估能力,使逻辑、理性和科学等认知武器纷纷丧失功能。
例如:邪教
“假设与证明”科学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提出假设,第二步是对假设的检验。
证实法与证法:
证实法:如果一个理论是对的,就会有相关证据。如果证据出现了,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
证伪法:如果一个理论是对的,就会有相关证据。如果相关证据没有出现,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
(补充:证伪法就是给一个证明其是错的方法。)
可证伪性更重要:
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
必须同时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那么,我们就以肯定地说:这个理论有问题。
是否具备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第一指标。——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不可证伪的都不是科学(弗洛伊德,占星术,XX主义)
“小精灵假设”
被污染的模因,更可能来自不能检测、无法证伪的模因。
那些服务于载体利益的模因,通常都是可检验的。
(可证伪性:认知心理学与科学方法论)
写给自己也写给你,希望每篇文章都能带来新的思考与收获!
--《关注你自己》
举报/反馈

留一只眼

71获赞 99粉丝
留一只眼观未来,和你一起共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