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心理撰稿人:刘刚
人格(personality)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轻度的人格偏差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人格偏差在在发展中的问题,一般可以完全矫正。
按国际断标准,诊断人格障碍以 18 岁为起点,但人格偏差或性格偏差可追溯至少儿时代;追根溯源,有利于人格问题的解决。人格偏差具有一系列典型特征:
紊乱不定的个人心理特点和难以与人相处的怪异性格,不论其行为变异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灾祸;把自己的困难全都归咎于命运不济或别人的差错,怨天尤人,经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悖理的;认为自己对别人可不负任何责任总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而不管他人是否认同;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的固定看法或猜疑、仇视带到哪里,从而使其行为影响新环境的气氛;他们对其怪癖行为对别人的伤害或影响泰然处之,行若无事。
人格偏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没有影响到当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均不能简单的归因为人格偏差,人格偏差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成为人格障碍。轻度的人格偏差一般不影响学习,基本上过着正常的生活,只有与他最接近的人才会发现其怪癖严重者则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而且溢于言表,并难于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人格问题的人绝大部分都属于人格偏差较轻微者,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矫治的。即使较严重的人格偏差,只要认识正确,有决心、有恒心,也是可以矫治的。
形成人格偏差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和早期童年经验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早起童年不良经验导致后天变态;发展心理学也强调关键期的重要性,个体在生命的发展的早期,对负面生活事件造成的影响反应最为敏感,因此个体的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沟通分析中讲到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脚本,不论是适应儿童还是自由儿童其生活脚本都是由父母(主要抚养者)的影响造就的。但是人格障碍一般发病为人注意已近成年,两者的关系还不是特别的明确。
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
如半自传体小说《24 个比利》、《一个人格裂变的姑娘》这样的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描述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也都和自身的经历——来自近亲属的性侵反有关联。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偏差,可能由于极端基因变异,但没有数据支持这一假说。此外单亲儿童、父母过分放纵或是过分严厉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直接的不良影响;父母亲的不良人格会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获得与一般社会标准不符的行为模式;此外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否正常对人格能否正常发展亦有着关键的意义。最后,恶劣的成长环境是造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温床。如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生活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接受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等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格偏差不影响生活一般不会主动求医,人格障碍者也如此。,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认知行为疗法、动力性心理治疗,支持性疗法均从不同的程度可以改善人格偏差及人格障碍。
举报/反馈

硕博心理

10.2万获赞 246粉丝
硕博心理,愿您身边温暖陪伴的心理学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