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网络小说中,能否塑造出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直接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们通常采用“扁平人物”塑造,也就是所谓的脸谱型人物。 一般来说,扁平人物的主要塑造方式为强化“人物标记”,包括强化性格标记、语言标记、行为标记等。能够做到这几点,已经足以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但实际上,人的行为、动作也并非总是完全符合某一性格特征的。足智多谋的人也有犯低级错误的时候;愚昧无知的人也有一时开窍的时候;粗鲁莽撞的人也有心思细腻的时候;刚毅果断的人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如果单纯的通过反复出现同一特征标记来强化人物特点,难免会造成些许生硬感。 同时,一个性格独立鲜明的主角,能够使性格相近的读者轻松地产生认同感,同样也会阻止性格不同的读者产生代入感。 本文将会提出另一种人物标记强化方式。 此种方式不但可以更好的塑造特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更能够避免性格与行为完全统一所带来的生硬感,同时亦可解决不同性格的读者与小说代入感之间的问题。 这便是——强化心理原型标记。 简单易懂的原型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人物的心理刻画,这并不难理解。 但实际上心理学种类非常多,比如研究治疗心理疾病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年龄与心理变化的发展心理学等等。 显然,为了写小说把这些一一学过来根本没必要。 对于网络小说创作而言,原型心理学更加快捷方便。 (本文仅涉及皮尔逊十二原型心理学中最浅显的理论基础。如果您希望看到有关原型心理学的深度研讨,请直接将下文无视掉吧^_^) 原型概述 原型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卡尔·荣格,约瑟夫·坎贝尔把原型的来源解释为人类较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卡罗尔·皮尔逊则给出了十二原型的理论。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将原型理解为人格的标准模式即可。 每个人都拥有着十二种原型。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破坏者、爱人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和愚者,每种原型都可象征一种人格,负责着不同的人生历程。 原型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强与弱的分别。但是由于不同的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先天因素的不同,原型的表现也会有强有弱,呈现不同的层次,甚至会处于负面状态或隐藏状态。 某种原型处于主导地位的的人,便会呈现出该种原型的特质。以“战士”原型为主导的人勇于克服困难;以“孤儿”原型为主导的人善于提出质疑;以“愚者”原型为主导的人乐于享受生活…… 实际上,在现实中,你有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经历多种心理原型的作用。 例如,当你产生了一个很棒的构思时,信心满满的坐在电脑前,准备写出一部“绝世奇书”(天真者)。你罗列出自己的想法,制定了一份简要的计划(战士)。可很快你就发现了各种问题,不知该从何下笔。苦恼中的你,转向互联网寻求帮助(孤儿)。你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在论坛上看别人的经验(追寻者),可是更多的问题却接二连三的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感觉到了麻烦,于是放弃了想要写作的“可笑想法”(破坏者)。(请勿模仿) 原型的应用 当我们想要创造出一个性格多样,复杂完整的人物时,只要让他同时具备多种原型特质就可以了。不过并不推荐这样做,因为这不但十分的复杂,需要有强大的笔力支撑,且并不适合网文模式。 至于让同一个人物同时拥有完整的十二种原型,你将创造出一个只存在于理想中的完整人类模型。 我们只需要让一个人物拥有一种原型就够了。原型虽然只有十二种,但每一种原型层次定义都极为丰富,并不用担心“人多原型少”的情况出现。 前面的“扁平人物”塑造,我们提到了人物的“原型标记”。 强化原型标记,就是让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完全符合某一原型特质。 这种人物标记方式和常规的性格标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型仅作为一种心理模式。它具体表现在人物的追求目标、心中的畏惧、应对困难的方式等方面,细节处灵活性很大,完全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改变细节,而不用像其他人物标记般死死地限制住人物的一言一行。 同样,在代入感方面,不同原型特质的读者也并不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因为十二原型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特质,就算处于隐藏状态的原型,也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 当然,前提是别总把主角往原型的负面(阴影面)状态写。 原型阴影面 原型阴影面天真者盲目的信任,不合情理的乐观;拒绝相信事实,以至于不自觉地伤害自己和他人;就算被人欺骗也拒绝承认。孤儿利用受害者的身份操纵环境,期待因自己的牺牲或脆弱以免于义务或享有特殊待遇。战士残忍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任何一点征兆都被视为轻视或挑衅;视一切异己为威胁。照顾者以“我全都是为你好”的自我牺牲使他人产生罪恶感,进而控制他人。通过极度的关怀照顾来控制他人,使人感到窒息。追寻者傲慢自大、完美主义、不能承诺,总是驱策自己以达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爱人者嫉妒心强;以投其所好的行为来蛊惑对方,用爱来控制对方;对性或感情过度依赖,或会因爱人离去而完全崩溃。破坏者一切自我毁灭行为,如酗酒、毒瘾,或破事业、自尊的各种行为;一切毁灭他人的行为,如虐待、诽谤、谋杀或强暴。创造者强迫性地架构各种可能性,却从未完成任何一个;以不重要的计划和事物填塞生命中的空虚、工作狂。统治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完全不为他人设想。通常为握有权柄的人,如父母。有强烈控制欲的人也属这一类型。魔术师以负面的思想言行来伤害他人;轻视、通过缩小选择的可能性来打击他人自尊,擅长把好的变成不好的。智者冷漠无情的裁判;理性主义、教条式的作风,常傲慢自大地批评别人做得不对或不好。愚者好吃懒做、纵情酒色,只知贪求口腹之欲、毫无节制可言,自甘堕落,也不知有人格和尊严。 原型的阴影面并不代表着“坏的”、“差的”、“不良的”,它们只是原型的另一种状态。若某人处于原型的负面状态,这说明他并不是原型的掌控者,而是被原型所操控。 原型的负面状态有时会比正面的原型更加强而有力,尤其是用在塑造配角、反派的时候。如果你在烦恼配角太花瓶,反派智商太低,而不这么写又会抢了主角风头的话,不妨试试“负面原型标记”吧。 原型详解 原型探索 理解、探索内在原型的过程通常被称之为“内心的探索之旅”。它由“准备期”、“探索期”、“返回期”三个阶段构成,分别对应着人类心理发展的“自我”(Ego)、“灵魂”(Psyche)和“本我”(Self)三个阶段。(这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本我Id”、“超我Superego”) 准备期包括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四部分。自我被视为灵魂的容器,构建完整的自我,使人们认识自己、学会生存之道,构建与外界的联系。 探索期包括追寻者、爱人者、破坏者、创造者四部分。与宗教界象征永生不朽的灵魂不同,荣格认为灵魂是集体潜意识的同义词。它象征着更深层次的体验与认知。 返回期包括魔术师、统治者、智者、愚者四部分。本我是个人内在探索的终点,它代表圆满完整、内在的平衡;也代表旅途已然结束,个人的生命在新秩序下已经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