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群里,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一直分两派,一派坚定地认为不用“抗生素”病好不了,坚决要求用。另一派坚定地认为,“抗生素”存在滥用的问题,副作用大,坚决不能用。用还是不用,这确实是个问题。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曹清指出,抗生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中使用较多,而儿童呼吸道疾病中以病毒感染居多,其中5岁以下的儿童病毒感染的人群占了80%,病毒感染确实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病毒感染的后期,特别是3-5天如果高烧不退,容易引发继发性的细菌感染,这时候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临床评判非常重要,医生一般会通过血常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去判断到底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非典型性菌感染,包括百日咳、支原体感染等。同样的,其他部位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也是需要区分是不是细菌性感染,像秋冬季孩子的胃肠道感染较多,其中大部分与病毒相关,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等,这类感染也是不需要抗感染治疗。”曹清医生说。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家长担心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而随意停药,曹清医生提醒,随意超量使用是会提高毒副反应的发生,而随意减量会降低疗效,提高耐药菌的产生等问题,因此必须保证足够剂量的抗生素使用,这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例如猩红热的患者,这实际上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别在冬春季节是疾病的高发季节。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用了抗生素以后有好转,但很多家长一好转就停药,其实,这种细菌性感染我们是要治疗一定疗程的,大约在7-10天,过早地停药容易再复发。”专家表示,“对于抗感染治疗,我们的建议是,明确病原菌;明确后进行足量、足疗程治疗。”
对于口服还是注射给药的问题,专家指出,抗感染治疗无外乎“口服用药、肌肉注射用药、静脉用药”这三大种,虽然肌肉用药、静脉用药的疗效发挥高于口服用药,但也正是给药途径不同,静脉或肌肉组织给药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输液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粒,增加了对机体组织伤害的风险,导致静脉用药、肌肉注射用药的过敏性大大提高,增加了对机体组织伤害的风险,因此从安全性来说,口服用药>肌肉注射用药>静脉用药。
但最终如何用药也需要视情况而定。比方说对于轻症的肺炎患者可以选择口服用药,而对于重症的肺炎患者则需先静脉用药,如果好转3-5天后可以转为口服的序贯治疗。
“也不是像很多家长认为的一旦肺炎就需要吊7-10天盐水,后期是可以改口服治疗的。另外对于轻症肺炎来说,如果首先选择口服用药,如果体温不退、临床症状持续加重还是需要静脉点滴治疗。”曹清医生说。
曹清医生提醒,如果孩子发烧1-2天持续不退;特别是孩子精神比较差,有头痛、呕吐、咳嗽等比较剧烈的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让专科医生确定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
“病毒感染也不是说不严重,有些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脑炎、重症肺炎等都是危及生命的,孩子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完善,疾病发展可能很快,所以一旦发现以上症状还是要及时就诊。”曹清医生说。
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对感染病菌进行检测再行用药呢?曹清医生指出,有一个检查叫“培养+药敏”,这个检查可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对哪种药物会比较敏感。但培养时间比较长,一般细菌可在有氧条件下、37℃中放18~24小时生长。厌氧菌则需在无氧环境中放2~3天后生长。个别细菌如结核菌要培养1个月之久。
另外,检查之前用过抗生素,会造成有假阴性的结果。所以要等检查结果出来才用药,那时可能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挽回了。医生会根据经验性先使用抗生素,万一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这些检查结果就是指导进一步治疗的最佳证据,这一点国外也通常是这样做的。
因此,建立快速、精准、易推广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对实现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正在尝试引进新的检测手段,提高对感染病菌检出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从源头上解决对病原菌的检测问题,这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抗生素使用不当的问题。”曹清医生说。